中国政工师网盟——政工职称高端发表平台! 欢迎访问政工师论文网!咨询热线:189-139-60251
政工师论文网提供论文写作资讯和辅导服务!电话:18913960251 邮箱:57094203@qq.com  QQ:57094203   微信号:57094203


您现在的位置: 政工师论文 >> 企业文化 >> 正文
汲取日本企业文化精华创建中国特色大连企业文化
 
[摘要]二战后日本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被战争摧毁的战败国一跃成为经济大国,令全世界震撼。日本实现经济腾飞的因素很多,其中,日本企业文化是日本经济制胜的首要法宝。日本企业文化概括起来主要有超强的社会责任感、重视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独特的企业制度等。大连企业在汲取日本企业文化精华时切忌盲目照搬,流于形式,因循守旧。应提升社会责任感,加强人本教育,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坚持不断创新,借鉴日本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逐步创建中国特色大连地方企业文化,从而推动大连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日本;大连;企业文化;社会责任感;年功序列;企业内工会

一、日本企业文化成功的奥秘

    在日本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推动着日本企业实现“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模式,发挥群体意识的凝聚作用、激励作用、规范作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人、财、物、管理技术等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发挥较高的潜能。日本企业文化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特点:

1.超强的社会责任感

    超强的社会责任感是日本企业运作成功的首要法宝。日本企业并没有将获取最大利润作为首要目标,而是提出了产业报国、以社会为己任的口号。强调企业的责任,强调企业对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所负的责任和义务。不欺骗顾客,不搞虚假宣传,不损人利己,不坑害国家,而靠诚实、守信赢得信誉。

2.重视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日本民族生存在一个四周环海,面积相对较小,多山的狭长岛国中,矿产资源匮乏,并饱受地震、台风、海啸等灾害威胁。在此种恶劣的环境中,个人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只有通过团结合作,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努力,才能获得有利的生存环境,由此造就了日本民族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日本企业还有一个值得全世界企业借鉴的优点,那就是创新精神。日本人的创新是建立在本民族的发展基础上的,学习和借鉴其它民族的成功经验并加以创新。

3.独特的企业制度

    “以人为本”是日本企业凝聚人心的法宝。独特的企业制度———终身雇佣、年功序列、企业内工会制度构成了日本企业经营模式的三大支柱。它们相互关联,密切配合,紧紧围绕“人”这个中心,从不同侧面调节企业的生产关系,缓和与化解企业主与生产者之间的矛盾。

二、汲取日本企业文化精华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切忌盲目照搬

    日本企业文化的优势有目共睹,但中日两国国情的差异,注定了盲目照搬照抄日本企业文化的管理思路是行不通的。日本企业文化的产生也是在自己民族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我们应该在自己民族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创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文化,肯定中国企业文化的优点,汲取日本企业文化的精华,正确面对两国的差异所在。

2.切忌流于形式

    企业文化不是单纯的张贴一些名人字画装点门面,而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其中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3.切忌因循守旧

    企业文化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进步,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够应对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等新形势带来的冲击。一定要抓住机遇,趋利避害,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通过创建新的企业文化,为大连地方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做出应有的贡献。因循守旧势必会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束缚。

三、创建大连企业文化的对策建议

1.提升社会责任感

    轰动一时的三聚氰胺事件虽未发生在大连,但事件的恶劣后果足以引起大连企业的重视。这一事件充分看出了我国一些企业的恶性竞争,不讲商业道德、假冒伪劣、拜金主义等现象十分严重,从而导致了社会信用水平的下降。我国国民甚至出现了只相信外国品牌的现象,这是我国企业的悲哀。如果一个企业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缺乏系统的敬业精神,那么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市场经济秩序的失衡,使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恶化。中国加入WTO后,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首先面对的是全球化的全新的游戏规则,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提升品牌质量,提升社会责任感是重中之重。因此,企业应准确地把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尊重人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的奖惩措施和监督制度,由一些社会机构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情况进行监督,并定期向社会公布,监督内容应包括产品质量、资助社会福利事业、美化环境、消除废弃物等方面的情况,从而使社会大众知道哪些企业承担了责任,哪些企业没有承担责任。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使企业产生无形的压力,为了得到公众的认可企业会逐渐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同时,对于严重违反规定的企业要加大惩罚力度。其次,企业内部要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培育员工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使之学会利用劳动保障的权利,来为自己和广大劳动者争取合法的权益,学会借助于法律并利用社会舆论来有效约束和正确引导企业行为。

2.加强人本教育

    日本企业文化强调人才的作用,强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大连一些老的国有企业对人才重视不够。即使引进了人才,也没有合理的机制留住人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人创造文化,文化改造人。企业员工不仅是企业文化创造的主体,而且也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是企业文化的承载者和实践者。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做企业实际上就是在做人。首先,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每一位员工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所在;其次,为员工设立职业规划,建立配套合理的培训机制、奖励机制、晋升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最后,企业应加强人才的吸引、培训与任用,通过安排高质量的培训进修、薪酬调整等举措来减少人才的流失。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在制定决策时优先考虑人的因素;充分重视人的价值,把人放在积极、主动的位置上,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关心人、依靠人、培养人和造就人,才能充分激发员工的热情和进取心,才能使之从内心深处产生对企业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并真正把个人的前途和企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日本企业往往比较重视集体的力量,强调团队合作。高效的工作团队是巨大的生产力,能有效促进企业发展。因此,应当汲取日本企业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注重发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集思广益。同时,企业要注意挖掘个体的潜力,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工作中合理搭配人才,打造高效工作团队,通过培养员工忠于企业的观念,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体意识。倡导团队意识与个性发挥的辩证统一,这是企业文化建设中人文精神培育的组织基础和管理基础。

    企业应该制定绩效考核制度,通过这一制度的执行,员工会在工作中切实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为了共同的利益必须要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从每个部门内部合作逐渐发展到整个企业的合作意识。企业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聚会、旅游等活动,通过深度频繁的接触不仅可以进一步挖掘到每位员工的个体潜力,还可以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产生集体意识。

4.坚持不断创新

    日本人无论是古代借鉴中国的儒家文化,还是近现代借鉴西方的科学技术,企业均经过巧妙的改造而赋予其本民族的特色,甚至在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时也保持了西服与和服、西餐与日本料理等双重生活方式。这就是日本人的聪明之处:他们在学习和应用外国经验时不失去自己的文化特性。日本在历史上尽管不止一次大规模地吸收外来文化,但总是保留了部分自己优秀的民族特点,绝不是照搬原样,而是在选择吸收的基础之上进行加工改造、创新,把它们变成独具特色的属于自己的东西,从而在创新中形成日本的多元化文化。这一点非常值得大连企业学习,应该在保留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创建出符合大连区域特色的企业文化。

    首先,要想创新就要知新,不断地学习研究世界先进各国的相关领域文化才能使自己的思路不断得到创新。作为企业高层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充实自己,了解世界,然后把自己得到的前沿信息应用于自己的企业。其次,用严格的管理来规范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内在素质。最后,大力开设培训中心、提供培训机会、建立资料馆,努力创造文化氛围,从内部提高员工自身文化素质,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

    日本企业文化是日本经济腾飞制胜的法宝。通过日本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只有着重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最优化,才能在今后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连应该在充分认识到中国企业文化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吸收日本企业文化的精华,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徐建平.融入企业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

[2]冯昭奎.日本经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陈适宜.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1).

[4]穆道林,高海滨.日本企业文化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借鉴意义[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3).

[5]杨秀英,傅琼,魏佐国.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admin


政工师职称论文 苏ICP备15025894号-1 无锡法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我们强调不发表不收费,诚信为先,支持淘宝交易,以客户利益为宗旨 
无锡市惠山区吴韵路321号惠山万达商业广场135号2021 (无锡)/江苏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南京) 联系电话:18913960251 邮箱:57094203@qq.com 邮编:210000
QQ:57094203 64857986